2022年的高考已经顺利结束配查查,但我们依旧怀念那段时光。记得在高中时,最深刻的一句话来自于每位任课老师,他们总喜欢调侃那些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同学:“你是不是去跟周公的女儿/儿子约会了?”
其实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“周公”这个名字,比如有名的“周公解梦”就经常被提及。又或者在看古装剧时,大家会注意到新婚夫妇在洞房花烛之夜,剧中的人总会说他们要去“行周公之礼”。
那么问题来了,这个“周公”究竟是谁?为何新人在婚礼夜要“行周公之礼”呢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!
展开剩余77%首先,我们要认识一下这个“周公”到底是何许人也。周公的真名是姬旦,他并不是普通人哦!他是周朝的王子,也是商朝的臣子。周公和《封神榜》中的两位人物有点关系,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,而周武王姬发是他的哥哥。
与他的父亲和哥哥相比,周公少了些许杀伐果断,多了一份孝顺与廉洁,尤其注重礼仪。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,甚至比孔子还要早。孔子在多次讲解礼仪时,常以周公为例。
想必大家都听过“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”这句话吧?姜尚虽年事已高,依然出山辅佐周王定国安邦。但其实,周公也在辅佐周王。当周王与商朝争夺天下时,周公和姜尚并肩作战,辅佐周文王打天下。周武王继位后,周公同样为他的哥哥提供了极大的支持。
周武王非常依赖周公,并且对他的能力与品德充满敬重。与后来的皇室兄弟尔虞我诈不同,周武王对周公的信任与亲近从未改变。他不仅会在朝政大事上请教周公,还常常与周公商议国事。
当周文王去世后,周武王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。虽然他十分能干,但依然向周公请教如何赢得百姓与诸侯的支持。周公告诉他,要以德治国,宽仁待民,顺天命,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护与各方支持。周武王听从了建议,果然得到了民心和诸侯的支持,最终成功建立了周朝。
当周朝成立之初,周武王成为天子,而周公的地位仅次于周武王,堪称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。但周公并不追求权力和地位,他想要的只是平静的生活,整理自己的礼乐学说。然而,命运却不允许他如愿。
没多久,周武王因病去世,年幼的周成王继位。为了保证国家的稳定,周公不得不暂时辅佐周成王,处理朝政。这一举动引发了朝中一些人的猜忌,他们散布谣言,指责周公欲取而代之,成为新的君主。周公知道这些谣言后,便亲自向天下声明,他并无取而代之的意图,所做一切只是为了稳定国家局势。
除了政务,周公在婚俗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规定。当时的社会风气混乱,婚姻制度并不规范,很多男女未婚便同居。周公对此深感不满,于是下令规定未婚男女不得同床共枕。只有成婚的男女才能同房。而这一行为,也被称为“周公之礼”。
周公还制定了详细的婚礼仪式,要求男子在求婚之前必须经过纳采、问名、纳吉等七个步骤。因为周公对礼仪的极度重视,周朝逐渐成了以礼仪闻名的王朝。
随着周成王长大,周公终于如愿把政权交给了他,自己退居幕后,专心致力于整理礼乐典籍。周公的礼仪不仅在当时被推崇,后来更是成为后世崇拜的对象。孔子就一直希望通过复兴周礼,恢复春秋时期衰败的礼乐制度。
无论是作为辅佐君主的谋士,还是后来的礼乐大师,周公都展示了卓越的才干。他不仅辅佐了三代君主,制定了闻名后世的“周礼”,还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了整个时代。若他真的成为帝王,或许会建立一个令世人敬仰、和谐有礼的强大王朝。
然而,今天我们所知的周公,更多的是与“解梦”和“新婚之夜”的传说相关,这让他的真正才华有些被掩盖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